推行项目精细化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公司坚决贯彻落实项目精细化管理各项部署要求,践行“三化”理念,推动“四链”融合,落实“五线”要求,不断推动项目精细化管理走深走实、落地见效。公司微信推出专栏,多角度聚焦项目精细化管理实施进展、具体举措,呈现执行效果非常明显、可复制性强、可推广性高的优秀做法,不断凝聚企业高水平发展澎湃动能。
“只有如实、准确的掌握现场的一手数据,才能确保单机单车核算工作的精准性。”在昌九高铁天祥大道隧道施工现场,计划部、物资部、工程部以及盾构工区等部分所组成的物资盘点小组对现场物资材料来全面盘点。
这是该项目进行项目单机单车核算工作的常态,也是大盾构公司上下贯彻“总成本领先”战略的缩影。今年以来,大盾构公司全面落实项目精细化管理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一切成本皆可控、一切成本皆可降”管理理念,通过梳理成本形成机制,研究制定压降措施,以一揽子成本控制和优化措施,努力实现盾构施工“总成本领先”。
单机单车核算是“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关键抓手。聚焦盾构掘进单机单车核算工作,大盾构公司积极地推进“两层”管理,实施“标准化”管控,落实“集约化”管理,推行“穿透式”分析,不断健全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措施,构建高效模式,全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公司成本管理部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做好单机单车核算,如何精准实现数据统计是关键。大盾构公司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盾构掘进成本标准化清单,对成本统计标准做统一,将盾构单机单车核算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同时,细分盾构单机单车成本核算要素,按盈亏平衡点、停机保压、盾构步进/空推、盾构掘进等4大项成本,已初步建立20余分项及若干细项的成本核算编码,对各项成本分项、细项进行命名及专属编码,有效解决项目成本归集不准确,导致成本无法对比分析核算的问题。
但线下统计纷繁复杂,数据容易出错,如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呢?智能化成为最佳答案。今年9月,大盾构公司以智能化为抓手,搭建盾构掘进成本管理系统,将线下工作“搬”到线上,各项目只需要“填空式”分掘进地层按月填报,就可以完成成本统计。
“通过线上填报系统,我们只需要填入金额和数量2个数据,整个项目各项结果就能一目了然。”青岛二隧项目商务经理杨娜表示,该系统不仅简洁明了,更提高了核算的效率和精准性。
据介绍,该系统下一步将搭接盾构智慧管控中心“数字盾构”平台,深入挖掘和分析盾构掘进数据,直接获取盾构掘进过程中数据,减少成本分析中人为因素影响,能够有很大成效避免数据真实性不够及统计过程中各项数据紊乱、不对应的情况。
在京滨城际铁路项目,随着“京滨协同号”盾构机以每天平均12米-14米的速度向前掘进,源源不断的同步注浆浆液通过管道被输送的盾构机上。相较于传统的罐车运输,采用管道输送浆液不仅降低了隧道内运输压力和安全风险,保证了隧道内空气质量,又从源头上保证了浆液性能。“除此之外,管道及软管泵均可循环使用,同时隧道内设备均采用电能,即环保又经济,运输成本大幅度的降低。”项目商务经理居宏伟表示。
小举措创造大效益,公司还推动刀具“以修代买”和溯源管理,探索旧刀具高价回收的可行性等,避免材料流失带来的损失;改进原有履带式坦克轮结构及形式、循环水管采用PE管代替钢管……一系列组合拳之下,贯穿盾构单机单车核算工作“项目精细化管理”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组建的专业化架子队让盾构掘进实施工程的成本压降约5%;进行油脂“双盲”实验,实行耗材的国产化替代化,平均每吨油脂可节省1万元;闲置设备的安拆、维护、保养工作,采取集中招标方式,以量换价,降低维保成本5%以上……
为进一步用好核算成果,公司还根据真实的情况,横向对比类似项目盾构掘进消耗,纵向对比分析项目每月掘进成本及责任预算执行情况,找出偏差点,分析原因,制定相关措施。并建立每月通报机制,通过对各项目每月单机单车核算数据填报质量及及时性的考核,对完成度质量不高的项目进行打分及点名通报。
“盾构掘进单机单车核算工作,不能注重于‘干’而轻视于‘算’的情况,要实现从‘被动干’为‘主动干’。” 公司副总经济师兼成本管理部经理胡传锋表示,大盾构公司将继续完善管理体系、核算标准和流程,持续引入信息化技术,以更智能的管理手段、更有效的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盾构单机单车核算工作,慢慢地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大盾构公司高水平质量的发展。